服裝設計師溫慶珠跨行開fifi餐廳,許多人都耳熟能詳,
但大家或許不知道,溫慶珠的姐姐溫慶玉,也有一家自己的餐廳Lily。
Lily餐廳就開設在台北市中山北路6段,天母美國學校的旁邊。
Lily是溫慶玉與畫家男友李紹榮的合夥事業,
餐廳則以溫慶玉的英文名字命名。
這對情侶一位專精時尚產業,一位縱衡於藝術領域,
兩者交融後,開花結果的就是這家「畫廊餐廳」,
堪稱為「你泥中有我,我泥中有你」的最佳實踐者。
這棟屋齡超過40年的老建築有三層樓,每層有45坪。
一樓是餐廳與廚房;二樓是畫廊與辦公室,其中畫廊佔地30坪,亦可彈性地移作包場使用;三樓則是倉庫。
男女主人租賃此屋達7年之久,租金約15萬。
1998年金融危機時,房東很有人情味地主動調降租金,讓他們兩位都感念在心。
Lily餐廳一如溫慶珠的fifi餐廳,以川滬菜為主角,
這是因為姐妹倆的父親是四川人,母親卻在上海長大,從小家裡就是滿桌的川菜與上海菜。
這是姊妹倆最熟悉的味道,所以開餐廳時也不做多想,都專賣川滬菜。
這家餐廳另一個與fifi類似的,是它也崇尚時尚復古風格。
Lily餐廳分有前後兩個主題,前屋光線昏暗,是具有復古情調的啤酒屋;
後屋是將庭園改裝成玻璃屋,是光線明亮的歐風餐廳。
為了保持既有的老屋風格,主體建築的牆面仍是水泥牆,二樓的地板也仍是磨石子,
連樓梯都保留了金屬裹塑膠把手的老樣兒,別具風情,
溫慶玉的時尚品味在此展現無疑。
7年前這棟房子一度荒廢多年,在店主投資了300萬裝潢家具費後,才整建成目前的時髦模樣。
而所有的室內設計,當然也不假外求,都是由主人自行操刀。
當年男主人李紹榮甚至還發揮了畫家精神,親自帶著工人刷牆,
讓前屋的水泥牆展現條紋狀,而獨具風格。
這家餐廳最稀奇之處,是到處都掛滿了李紹榮畫作,
其畫風兼具普普風與現代前衛感,與尋常掛畫截然不同,
而使整家餐廳洋溢了濃厚的文藝氣質。
蒞臨此處,任誰都能明白,這家餐廳之店主絕非等閒之輩。
因此,與其說這是家餐廳,不如是畫廊餐廳。
從餐廳的店門口開始,到餐廳裡的每一面牆,都是李紹榮的展示場。
走到二樓畫廊,若非其他畫家的展期,也盡是李紹榮的掛畫。
其中最著名,也最吸引的,是一幅以蔣介石與毛澤東共飲台灣金牌啤酒為主題之作,
畫面裡「呼乾啦」的字跡是若隱若現,因充滿時代感、隱喻性與幽默感,而大受歡迎。
李紹榮的收藏家遍及中國大陸與西方世界,
客人至此,不僅是用餐,
等於也欣賞了一場李紹榮個展,非常過癮。
這兩位老闆雖然熱愛藝術,對做生意卻很內行,
兩人聊起生意經是頭頭是道。
對於天母近幾年的產業變遷,他們的描述是,
從5年前起天母掀起老外遷出潮後,外國客人已減少近半數,
但隨著豪宅數量的增加,天母的商業活動變少了,居住品質卻變高了。
幸好中山北路6-7段仍屬天母的黃金地段,所以移走的人口又被台灣在地的人口遞補,
以致總體業績影響不大,改變的是經營的內容。
過去老外愛喝酒,消費單價高,店員的小費也很飽滿,
現在則已沒有這些特殊優勢。
唯一不變的是,附近的日僑學校與美國學校為他們帶來了許多客源。
午餐時間,接孩子的婆婆媽媽經常聚滿了整家店,好像這兒就是一間太太俱樂部。
但若以為老外的減少會促使天母房價下跌,他們倆似乎也不同意。
他們的說法是,天母的房東富裕,不少人是寧可空屋也不降價,
以致空屋雖不少,租金行情仍能維持一定水平。
溫慶玉、李紹榮小檔案
溫慶玉四年級生,淡江歷史系畢業。
在美定居15年後返台,目前除了經營lily餐廳,也管理溫慶珠投資的fifi餐廳,
並同時任職妹妹服裝公司之副總裁。
一個人身兼三職,是個既浪漫又能幹的女人。
Lily餐廳的隔壁即溫慶珠服裝品牌的Loutlet,
兩家店比鄰而居,以便於她就近照顧。
李紹榮三年級生,政大會計系畢業。
李紹榮異於其他畫家,而有一段奇特的人生經歷。
他先後投入多種產業,從成衣、遠洋漁業、工程顧問到時尚餐廳、夜店的經營等不一而足,
而且每一項都做得有聲有色。
他豐富的資歷令人刮目看,
由於每項專業都差距了十萬八千里,
所以在10餘年前,當他又不按牌理出牌,決定轉型做職業畫家時,也不讓人太意外。
果然他又在畫壇表現得卓然有成,
反過來讓人驚訝他竟然不是科班出身。